載入程式圖片
skip to Main Content

2017-03-08 記者羅建旺/宜蘭報導
宜蘭縣上千公頃養殖區,真正養殖面積僅有124公頃,魚塭休養或棄養者居多;社區另找新出路,造舟載土種菜,把魚塭變成水上漂浮農場,未來魚塭可裝太陽能板,養殖區變身發電廠。 宜蘭曾是台灣重要養殖基地,尤其養殖草蝦、斑節蝦,名聞國內外,但因遇上蝦病風暴等打擊,逐年沒落。縣政府統計,宜蘭縣內養殖區核定面積1221公頃,現有魚塭449.28公頃,真正在養殖的只剩124.22公頃。 宜蘭縣壯圍鄉後埤社區昔日是魚塭大本營,如今到處可見棄養或休養的池子,有的長雜草、有的變水塘;社區與生態專家合作,利用打造人工浮島的模式,把魚塭變成水上菜園。 後埤社區發展協會張永德指出,把魚塭變農場,利用塑膠管與竹子編成可浮起的竹筏,在竹筏上覆土,再放在魚塭裡,土上種菜就變成水上的漂浮農場,可種植蓴菜、台灣萍蓬草、大葉甜香、魚腥草等。 「魚塭可蓄池滯洪,也可以成淨化池,一舉數得。」張永德說,水上漂浮農場不影響魚塭使用,在大雨時還有滯洪功能,水質經過沈澱再排出,比較乾淨;未來還打算在棄養的魚塭上裝置太陽能板。

Back To Top